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夏宜瑶族乡

2019-12-15 浏览次数 43

夏宜瑶族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城西南部,东邻文圩镇,西北与金秀瑶族自治县交界,西南与平南县接壤,东南与藤县毗邻,是三市(梧州市、来宾市、贵港市)四县(蒙山县、平南县、金秀县、藤县)五个乡镇的交汇点。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23公里。夏宜瑶族乡总面积80.91平方千米,辖6个行政村,4641人(2017年)。

行政区划

人口民族

历史沿革

自然环境

自然资源

辖夏宜村、六海村、高雷村、能友村、芦山村、六洛村6个村民委员会,64个村民小组,,乡政府驻夏宜村。

截至2017年底,常住人口4641人。夏宜瑶族乡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,也是梧州市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乡。

据志书记载,蒙山县正式建于宋代,今夏宜瑶族乡辖诸村名如六海瑶(今六海村)、平坦堡(今夏宜村)等史书均有记录,可见该乡至少在宋代时便有人居住,为壮、瑶、汉等民族住地。

唐武德四年(621年)设平旦镇,明成化十三年 (1477年)改设平坦哨,属龙定里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改设平坦堡。宣统元年(1909年)撤堡,由龙琼玉办岭海团。民国14年 (1925年)撤里设区属第二区。民国22年撤区并乡属上鉴乡。

1950年4月15日属中区上鉴乡。1952年成立夏宜乡。1955年11月22日属文圩区。1957年12月30日属木护乡。1958年8月25日属东风人民公社,编为夏宜民兵营。1961年6月成立夏宜公社,公社设在夏宜街龙合发(龙斯伦)屋,以夏宜街名为公社名。1962年10月复为夏宜村级乡,属文圩区。

1969年9月29日,夏宜乡改为区级夏宜公社。1984年7月1日改为夏宜乡民委员会,下辖高雷、芦山、六海、能友、注洛、夏宜等6个村委会,50个自然村(屯)。1985年4月10日成立夏宜瑶族乡民委员会,乡政府仍在龙合发屋。1987年10月改为夏宜瑶族乡人民政府。2000年乡政府迁街口古榕树东面建办公楼。

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夏宜瑶族乡处于金秀大瑶山南麓,境内多土山丘陵,地势南高北低,形似凤凰。西南与平南交界处的茶花山(又名石崖顶)海拔1025米,为乡内最高峰。地貌属中低山陡坡顺构造类型,由下泥盆统页岩及寒武系碎屑岩、硅质岩组成。地形中等切割,陡峭而险峻。土壤以潴育性:水稻田土、部分沼泽型水稻土及山地红、山地紫色土为主。耕地土壤的成土母质多为砂岩、砂石岩。夏宜瑶族乡

蒙山县夏宜瑶族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由于乡西部紧靠大瑶山区,又因地理因素及大气环流的配置关系,每年汛期,大雨、暴雨较多,年平均降雨量为全县乡镇之最,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—2000毫米,水资源丰富。发源于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夏宜河从乡西端入境,经芦山、能友、高雷、六海等村,汇数条溪河之水,由西向东横贯全乡,在龙蟠村注入湄江。

该乡水资源丰富,夏宜河在乡内长15公里,平均比降约9.4%o,河床较陡,洪水时水势凶猛,水能蕴藏量3192千瓦,可供开发量2878千瓦,现建有夏宜水力发电站,装机容量2520千瓦,年发电量25l万度。

由于地处大瑶山麓,气候适宜,盛产木材、松脂、八角、蜂蜜、竹笋、灵芝等。花源植物丰富,所产的蜂蜜甘香甜美,堪称“百花蜜”,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。夏宜瑶族乡毗邻金秀县、平南县、滕县,是一个交通要塞,造就了夏宜成为相邻县乡土特产品的集放、流转中心。丰富的物产资源,最适宜投资建设竹、木加工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