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河镇,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,位于肥西县南端,介于东经117°14′-117°16′、北纬31°30′-31°32′之间,地处肥西县、庐江县、舒城县三县交界处,与西南的舒城县杭埠镇、南面的庐江同大镇、肥西丰乐镇和严店乡毗邻接壤,镇域面积78.77平方千米(2017年)。三河镇辖14个社区、12个村,人口56629人(2017年)。三河镇有三河大捷遗迹、郑善甫故居、古民街等景点。2014年,三河镇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4.5亿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72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3426元。三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、全国文明村镇、中国美食文化古镇、中国最美乡村(小镇)100佳、全国首批美丽宜居小镇、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,2015年10月,境内的三河古镇景区荣获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。2017年7月28日,三河镇入选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。
建制沿革
地理环境
三河因丰乐河、杭埠河、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。古名鹊渚。
夏商时代,渔人结庐避风于此,始有人居住,为“东夷”,“淮夷”之地。大禹治水,分天下为九州,三河隶属“扬州”范围。
周朝时期,又属“舒鸠”(在今舒城中部和东部)等国活动范围。
春秋时期,战争连绵不断,多数诸侯国领地变化频繁,三河相继为鲁国、徐国、楚国、吴国的领地,后秦统一天下,三河属九江郡。
汉朝期间,三河又属庐江郡管辖,自汉至晋,三河皆在庐江郡的舒县和九江郡的合肥县分界处。
东晋以后,南北政权以江淮分界,展开长达二百年的战争,三河归属变易频繁,但以属东晋、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为多,在期间,三河曾称“鹊尾”、“三汊河”等名。
隋初,设置庐州(州治合肥),三河自此到清代皆属庐州。
唐玄宗时,分原舒县地为庐江、舒城二县,此后至民国皆处于合肥、舒县、庐江三县交界处。
自隋、唐至清代,三河皆属庐州府合肥县管辖。
辛亥革命后,废庐州府成立县。合肥县设立三河区属,所辖范围包括今肥西县丰乐镇、庐江县同大镇和舒城县杭埠镇等地。
1949年1月,三河解放后建市(县级)直属皖北巢湖专区,市辖东、西、南三个镇和杭埠、梅林、牛河、林楼、汪湾、韩桥六个乡。同年7月将杭梅所辖六乡镇35000余人分别划给舒城、庐江两县。
1950年,撤市设区,隶属肥西县。
1956年,撤区设镇。
三河镇
三河镇北距合肥40公里,距肥西县城24公里,南距庐江县城32公里,西距舒城县城30公里,介于东经117°14′-117°16′、北纬31°30′-31°32′之间。地处肥西(属合肥市)、庐江(属合肥市)、舒城(属六安市)三县交界处,与西南的舒城县杭埠镇、南面的庐江同大镇、肥西丰乐镇和严店乡毗邻接壤,镇域面积78.77平方千米(2017年)。
三河镇原来是巢湖中的高洲,古街区原为古巢湖的西岸,地面高程相对较高,后因泥沙淤积,围湖造田渐成陆地。镇区内西高东低,地势起伏较大,冲圩相间,以冲圩地形为主,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。原古街区内绝对高程(黄海高程,下同)在9.1~11.6米之间,占三河镇辖区面积的20%,圩区内绝对高程在6.0~7.0米之间,约占辖区面积的75%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