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山区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下辖区,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,北纬42°13′,东经118°53′。全区东西长25千米,南北宽14千米。全区总面积506平方公里,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(占中心城区面积50%以上)。因城区东北部有一赭红色的山峰,故史称红山,蒙语为“乌兰哈达”。居住着汉、蒙、满、回、朝鲜等22个民族。红山区是由1983年11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时改原县级赤峰市建立起来的,与沈阳、北京等历史名城具有较深的渊源,自古就有“东接辽沈,南依京畿”、“旱码头”之称。2013年,地区生产总值270.11亿元。三次产业比为2.7:50.7:46.6。2018年12月,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。
历史沿革
行政区划
地理环境
汉代为匈奴左地,唐代属饶乐都督府,近代属中京,元、明代为蒙古属地。清乾隆三十九年(公元1774年)建城,清政府在此设乌兰哈达理事通判厅。后设通判厅(隶属承德府)。红山区
1778年改为赤峰县。
1903年改为赤峰直隶州。
1940年改为翁牛特右旗,1945年分设赤峰市、赤峰县。以后市、县时分时合。
1955年热河省撤销,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
1962年复分设赤峰市、赤峰县。
1969年至1979年划归辽宁省辖。
1983年10月10日,撤销昭乌达盟公署,设立地级赤峰市,原县级赤峰市改建置红山区。
1996年,红山区辖7街道2镇1乡:站前街道、西屯街道、三中街街道、永巨街道、东城街道、铁南街道、南新街街道、桥北镇、红庙子镇、城郊乡。区政府驻城区中心。2000年末,全区辖9个街道、2个镇、1个乡。
2002年,全区辖9个街道、2个镇、1个乡,18个行政村、98个居委会。
2005年,赤峰市松山区文钟镇划归赤峰市红山区管辖。
2006年,红山区将4个乡镇调整为2个镇:撤销城郊乡,并入文钟镇;撤销桥北镇,并入红庙子镇。行政区划调整后,红山区辖文钟镇、红庙子镇和西屯、三中、永巨、站前、铁南、长青、东城、哈达、南新9个街道。
2009年末,辖11个街道、2个镇,27个行政村、67个社区。
红山区辖11个街道、2个镇:西屯街道、三中街街道、永巨街道、东城街道、南新街街道、站前街道、铁南街道、长青街道、哈达街道、西城街道、桥北街道、红庙子镇、文钟镇。
红山区位于赤峰市南部。区境以赤峰市区为中心,分别向东、西北、西南三侧凸出,呈似横卧“Y”形版图。四周与松山区、元宝山区、喀喇沁旗毗邻。全区总面积506平方公里。
气候红山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。冬季严寒少雪,多西北风,夏季雨量集中,多西南风,年均气温6.7℃,最冷1月平均气温-11.7℃,最热7月平均气温23.3℃,年平均降水量370毫米,雨季集中在7、8月份,全年降水68%,无霜期135~145天,年日照在3000小时左右,夏秋昼夜温差大。9月22日左右出现初霜,伴有大风天气。
红山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,北部为大兴安岭西南段山地,燕山山系的七老图山屏于西部,努鲁尔虎山呈于东南侧,构成了三面环山的半环形,地势西高东低,海拔一般在500~1500米之间,海拔最高为2067米。地貌形态可分为山地、高平原、熔岩台地、低山丘陵、沙丘平原。其中山地面积占17.74%;高平原占5.72%;低山丘陵占19.44%;沙地占21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