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埔县,隶属广东省梅州市,位于广东省东北部、韩江中上游,介于北纬24°01'~24°41'、东经116°18'~116°56'之间,面积2467平方公里。大埔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。截至2017年,大埔县辖14个镇,另辖3个乡级单位。县政府驻湖寮镇。截至2015年,大埔县总人口57.19万人,常住人口38.18万人。大埔县人口主要为汉族,兼有蒙古、回、壮、满、瑶、土家、黎族等23个少数民族的少量居民。大埔县建置于东晋义熙九年(413年),1949年属兴梅专区,1965年属梅县专区,1983年属梅县地区,1988年属梅州市。大埔县水上运输有梅江、汀江和韩江流经县境,境内有梅大高速,梅坎铁路。大埔县有三河坝战役纪念园、坪山千亩梯田、中山公园、三河古城墙、茶阳古城、百侯名镇旅游区、韩江源、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、李光耀故居、张弼士故居等景点。大埔县有“华侨之乡、文化之乡、陶瓷之乡、名茶之乡、中华诗词之乡”之誉,被认定为中央苏区县。大埔县先后荣获“中国蜜柚之乡”、“中国名茶之乡”称号,被评为“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”和“2011、2014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” 、“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”,西岩乌龙茶和大埔蜜柚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2017年,大埔县地区生产总值90亿元。
历史沿革
因明置大埔县时,设治于大埔村。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,联合呈请上级,命名为“大布县”。后因朝中有争议,为讨好两方,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。
大埔县名的来历,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: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。清乾隆四年(1739年)张廷玉撰的《明史·地理》记载:“大埔,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、清远二都益之。”民国二十年(1931年),吕世斌撰、柯昌泗检署的全国《今县释名》载:“明嘉靖五年,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。”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(1744年)《大埔县志》载杨缵烈《邑名音义考》云:“邑曷为以大埔名?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;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……埔者俗音俗字,字书尚为补收者也……。茶山之麓,弥望平原,无虑数十百顷地,总呼曰埔。埔固坱莽矣哉。大埔之名,俗所由称也。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。
大埔历史悠久,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,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。远自夏商周三代,大埔为扬州南裔地,秦汉时属揭阳。
东晋义熙九年(413年)立义招县,隶属义安郡。
隋朝大业三年(607年)改义招县为万川县,隶属潮州,义招、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(古城)。
唐朝武德四年(621年),废万川县,县境并入潮州海阳县(今潮安)。
此后,历宋元及明前期,均为潮州海阳县光德乡。
明朝成化十四年(1478年)立饶平县,大埔为潮州府饶平县地。
明朝嘉靖五年(1526年)析饶平县之清远、滦州二都重置县,改名大埔县,县治在茶阳镇,属潮州府。
清朝乾隆三年(1738年)分出白芒畲、箭竹洋、下畲子、塘子腹、风吹(石示)、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。
民国三年(1914年)隶潮循道,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属广东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